镇宅貔貅动物铜雕
发布于
查阅241次
貔貅别称"辟邪、天禄、百解",俗称"貔大虎",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。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。从古至今,上至帝王、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,传说貔貅除了开运、辟邪的功效之外,还有镇宅、化太岁、促姻缘等作用。中国传统有装饰"貔貅"的习俗,貔貅寓意丰富,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。古时候人们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。
镇宅一种民俗活动,主要以法术或符箓﹑器物驱除邪鬼﹐以安定家宅。保护家里平安。中国本土在战乱中出现了民族融合,将各民族的风俗中的镇宅文化混合起来,形成了明清镇宅文化。
动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。又称动物雕刻,是雕、刻、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。指用各种可塑材料(如石膏、树脂、粘土等)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质材料(如木材、石头、金属、玉块、玛瑙等),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。由于中国动物雕塑起源于工艺美术,因此大部分动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。中国动物雕塑作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,多属陶塑、石雕,也有少量牙雕和木雕。
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、锻造、雕刻、镀金、磨光、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。铜雕的工序比较复杂,工艺也十分考究。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铜雕"伯矩"鬲,晚商的铜雕"司母戊"鼎以及汉代的铜雕"马踏飞燕",而人类最早使用铸造金属的记载已经模糊不清了。铜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跟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的,铜雕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样见证了中华名族文化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