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家梁漱溟铜雕
发布于
查阅237次
梁漱溟(1893年10月18日-1988年6月23日),蒙古族,原名焕鼎,字寿铭,曾用笔名寿名、瘦民、漱溟,后以漱溟行世。梁漱溟原籍广西桂林,生于北京。因系出元室梁王,故入籍河南开封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、国学大师、爱国民主人士,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,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,有"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"之称 。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,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,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。一生著述颇丰,存有《中国文化要义》、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、《唯识述义》、《中国人》、《读书与做人》与《人心与人生》等。 1988年6月23日,在北京逝世,享年95岁。
思想家,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6版的定义,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。 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其他符号来表达的,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思想家,他们之所以思想主要是因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且在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与宇宙,但思想家一般是指影响力大的哲学家。
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、锻造、雕刻、镀金、磨光、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。铜雕的工序比较复杂,工艺也十分考究。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铜雕"伯矩"鬲,晚商的铜雕"司母戊"鼎以及汉代的铜雕"马踏飞燕",而人类最早使用铸造金属的记载已经模糊不清了。铜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跟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的,铜雕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样见证了中华名族文化的发展。